在印度,偷电不仅是一种日常现象,更是一种横跨贫富阶层的社会“常识”。
从拥挤的贫民窟到宽敞的富人别墅,从村头的茶馆到工业园的流水线,这个国家似乎早已将电力盗窃“常规化”了。
更令人咋舌的是,偷电在印度已经不再是零星个体的行为,而是逐步发展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人拉线,有人改表,有人“售后”,甚至还有人专门与政府“沟通”,这个隐秘的系统俨然成了另一个“电网”。
混乱的用电局势
这一切听起来近乎荒谬,但却是真实存在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之中的日常现实。电力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能源,而在印度,却成了一种“抢夺资源”的博弈工具。
在一些印度民众心中,电并不是人类生产的结果,而是自然存在的神圣能量,是湿婆神赐予的“天赐之物”。
他们认为,用电本身是天赋人权,不应缴纳费用。因此,偷电不仅没有被视为罪行,反而被很多人包装为一种“对抗剥削”的行为。
在这样的氛围中,偷电者不再是偷偷摸摸的罪犯,而是成为社区的“英雄”,乃至“普罗米修斯式”的象征人物。
文化层面助长了偷电行为,而制度层面的不公更为其提供了土壤。
在印度,不同阶层之间的供电待遇天差地别。
高种姓群体与富人区享有长时间、稳定且优先的电力供应,而低种姓和贫困社区往往一天仅能使用几小时的电力。
在炎热的夏季,富人区的空调昼夜不停,而贫民窟却连风扇都无法开启。
合法缴费者反而遭遇频繁断电,而“偷电户”因挂靠在地下网络上,反而电力更为稳定。
于是越来越多普通人明白,既然交钱买不到服务,那不如干脆“绕过系统”。
与此同时,印度的电力系统基础设施长期失修,电网老化、电线杂乱、输电损耗高达30%早已是公开秘密。
电力公司普遍亏损,设备瘫痪时常发生,而管理层和执法人员却因打击偷电遭到暴力威胁,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在某些地方,电力公司职员需要提前报备并由警察护送才能进村查线。更荒唐的是,有的执法人员还要签“生死协议”,以防意外遭袭。
在这种社会秩序混乱的背景下,黑帮顺势而入,控制了偷电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他们不仅为贫民提供低价偷电服务,甚至向富人区提供“定制化”改表方案;工厂企业则通过黑帮与电力公司内线达成“默契”,将巨额电费抹去无形。
2022年,北方邦卡恩皮尔工业园被查出超过200家工厂在五年内非法节省了约5亿卢比的电费。
这些“节省”背后,是黑帮的技术协助和对电力部门的层层贿赂。
合理偷电
偷电不仅是一门暴利生意,甚至还与政治生态相勾连。某些政客为了赢得选票,公开表示“当选后不查偷电”。
在一次地方选举中,一名候选人甚至当众撕毁电费账单,示意选民:“选我就让你安心偷电。”果不其然,他高票当选。
此后,该地区的电费缴纳率在短短半年内暴跌40%。政治人物与黑帮之间的勾结,以及选票驱动下的“纵容式治理”,让政府整顿偷电现象变得几乎不可能。
更令人忧虑的是,偷电已经逐步在印度社会内部合理化、常态化,甚至合法化。一些偷电者理直气壮地表示:“政府不供电,那我就自己解决。”
在城市贫民窟中,电网混乱到甚至连电力公司自己都搞不清哪条线属于谁。
而当某位老人意外背上1.2亿卢比的电费账单时,人们才惊觉,这个国家的电力系统已经彻底崩坏。
对比中国的电力建设成果,这种混乱格外刺眼。
中国早在2015年实现了全国通电,青藏高原边缘的牧民与珠三角的居民同样能够享受到稳定的电力服务。
得益于特高压输电技术、统一调度系统、智能电网的升级,中国城市居民年均停电时间不到3小时,部分农村也控制在24小时以内。
电力供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核心象征。
而印度,至今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接入稳定电力,贫富用电差距悬殊,治理体系薄弱且腐败丛生,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电力问题,更是一场系统性崩塌的表现。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电力保障,必须依靠黑帮、宗教与自救式冒险时,说明这个国家的治理逻辑早已出现严重裂痕。
偷电之所以在印度成为“全民共识”,并非因为人们不守法,而是因为制度本身从未给予他们守法的正当理由。
电力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在于教育的缺失、资源分配的失衡、公共服务的不达标,以及长期未被撼动的社会阶级压迫。
如果印度真想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仅有“人口红利”是远远不够的。
在那之前,它必须先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你的工厂在黑暗中断电时,你又凭什么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国竞争?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需要的是一个不靠偷电就能点亮一盏灯的社会。
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