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这笔军购,表面上是13亿美元买防空系统,实际上它背后的算盘比军火库还复杂。
9月12日,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出现在白俄罗斯。很多人还以为他是去聊石油合作,结果签下的是一份防空大单,10套“山毛榉-MB2K”中程防空系统,50辆MAZ-543重型军用卡车,还要把6套之前被炸坏的S-300全都修好。总价13亿美元,但一分钱现金都没掏,全是用原油分三年分期支付。
伊朗挑合作对象的方式,完全颠覆了外界预期。过去这种级别的军购,外界猜测无非两条路:中国或者俄罗斯。但这一次,两家全被踢出局了。
伊朗不是“翻脸”,而是现实逼的。
先说中国。歼-10CE,单价8000万美元,红旗-9BE防空系统一套5亿美元。伊朗如果真要把全国防空网换成中国货,至少得买48架歼-10CE和30套红旗-9BE。光是采购费就接近200亿美元。这还没算一个致命问题,兼容性。
中国的武器用的是国产标准,伊朗的军队体系是俄标,两边连通信协议都不一样。要想用得起来,意味着整个指挥、通讯、数据链都得推倒重来。那又是几十亿美元,伊朗没这个钱。
俄罗斯看着更合适。伊朗长期用俄标装备,指挥系统、操作习惯甚至技术维护都无缝衔接。但俄乌战争让俄罗斯军工厂的产能全给前线占了,连售后都顾不上。更要命的是,S-300、S-400在乌克兰的表现没唬住伊朗将军们,信心大降。
就在这种情况下,白俄罗斯的牌甩上了桌。
这个东欧小国,长期被制裁,名气不大,但对伊朗的胃口非常合。中程防空“山毛榉-MB2K”每套只要8000万美元,延续苏联制式标准,和伊朗现有系统直接对接,不用培训、不用换平台,拧好就能开机。
更关键的,是它的交付速度。白俄罗斯的军工企业有287家,俄乌冲突后全都疯狂转产,能制造750多种武器装备。生产线的灵活程度夸张到,连滑雪板工厂都能改做炮弹箱。
伊朗的需求很明确:快。
触发这笔军购的,是9月11日伊朗议会的一场闭门会。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国防法案,央行拿出20亿美元到海外买防空武器,石油部再挤出15亿美元专门用于防空体系建设。总共35亿美元,这是在伊朗当前财政状况下的“血本”。
军方定的目标也没模糊:必须买到能挡住F-16轰炸的系统,而且要在短期内部署到关键位置。
以色列的F-16和F-35I空袭一次次把德黑兰的防空系统打成筛子,老旧雷达一开机就会被锁定,S-300在此前的袭击中也损失惨重。城上空接近“裸奔”,这才逼得伊朗必须“立刻补血”。
白俄罗斯和伊朗的关系并非今天才有。早在2007年,两国就搞过“石油换技术”的合作,领域覆盖核能、导弹到电子战设备。这次合作只是一次升级。
支付方式同样规避了风险。合同不走银行转账,而是用石油分期支付,通过土库曼斯坦中转,再用化肥出口伪装,把原油悄悄送到白俄罗斯。整个交易链被多层加密路径掩护,避开国际金融系统的追踪。
美国收到风声后,立刻制裁了白俄罗斯的代理银行,试图切断支付途径。以色列也换了打法,把MAZ-543运输车列为优先打击目标,出动F-35I挂载钻地弹去执行定点清除。
但伊朗早就算到这一招。
军购设备全在夜间运输,关GPS、不亮灯,走隐蔽路线。有些核心部件直接伪装成农产品包装,从土库曼斯坦绕路进伊朗。首先部署的位置,是布什尔核设施和伊斯法罕铀工厂周边,建起重点防御圈。
这场交易看起来只是一次不算起眼的军购,实质上是地缘政治、制裁博弈和武器体系匹配的一次综合操作。伊朗没有选择最先进的,而是选择最容易用、最能马上见效的。
在它眼里,这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只要能把以色列的空袭成功率从百分之百降到百分之九十五,对伊朗来说这就是胜利。
中国和俄罗斯的确没有被永久排除。未来等局面稳定,伊朗或许还会从这两个大国采购更先进的系统。但在这个关键档口,白俄罗斯成了那个最合适的“中转站”。
当外界还在盯着中东局势的热新闻,伊朗的防空屏障正在一点点成型。不是金光闪闪的盔甲,而是能帮它挡下炸弹的铁盾。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