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基于历史文献与工艺传承对山东聊城堠堌熏鸡的详细解析,涵盖历史背景、核心工艺及调料配比,结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标准化要求整理而成:
图片
🏺 一、历史渊源与特色堠堌熏鸡起源于明初(约1374年),由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在修建聊城光岳楼时创制。其父陈德新原创“陈氏烧鸡”,陈镛因犒劳民工时烧鸡冷却,临时以果木熏烤加热,意外形成独特烟熏风味,被燕王朱棣赐名“堠堌熏鸡”。作为运河漕运时期的代表性美食,曾进献康熙、乾隆,以“色泽枣红明亮、外皮脆韧、肉质细嫩酥烂、熏香浓郁”著称,位列聊城“三黑”(乌枣、香疙瘩、熏鸡)之一。
🔬 二、核心制作工艺流程1. 选料与预处理原料要求:选用健康活公鸡(单只重≥500g),仔鸡需肉质肥嫩,成年鸡要求壮硕。
宰杀处理:放血→热水烫褪毛→去内脏、嗉袋→清水浸泡1-2小时至鸡体发白→沥干水分。
整形:打断大腿骨,将小腿盘入腹腔,头部夹于左翅下,形成紧凑“盘窝”造型。
2. 上色与油炸鸡身擦干后均匀涂抹糖色(麦芽糖或白糖熬制)。
植物油烧至180°C(八九成热),炸至鸡皮呈深红色捞出控油,赋予栗红色泽与脆韧表皮。
3. 卤煮老汤基料:陈年卤汤为基础,补足清水至浸没鸡身。
香料包:砂仁、肉豆蔻(拍烂)、白芷、桂皮(掰开)、丁香、八角、小茴香、拍碎子姜等(详见表1配比)。
煮制:旺火沸煮30分钟→停火焖2小时→捞出控汤,实现“烂而连丝、酥软不散”。
4. 熏制(核心工艺)熏料:松木、柏木、枣木锯末(混合比例3:2:1),辅大米增香、花茶提韵。
操作:
熏锅底铺熏料,架铁网置鸡,覆盖草席保温(留烟孔)。
点燃熏料,初始1小时翻面1次,后续每30分钟翻面,共熏5小时,确保烟香渗透均匀。
成品处理:出锅刷鸡油增亮护色,冷却后撕丝食用。
📊 三、传统调料配比解析(以5只鸡/4000g为例)表1:卤煮与熏制配料表类别
原料
用量
处理要求
作用
主料
肥嫩公鸡
4000g(5只)
宰杀整形
肉质载体
卤煮香料
砂仁
10g
整粒
去腥增香,温中暖胃
肉豆蔻
10g
拍烂
解腻提鲜,增加复合香气
白芷
10g
整片
祛异味,定香
桂皮
10g
掰小块
甜香渗透,软化纤维
丁香
10g
整粒
浓郁穿透力,持久留香
八角
15g
整颗
基础卤香,平衡风味
小茴香籽
5g
布袋封装
温和辛香,调和诸味
调味料
子姜
50g
拍碎
去腥提鲜,解腻
食盐
50g
溶入卤汤
底味定调
糖色
30g
炸前涂抹
上色增脆,焦糖风味
熏料
松/柏/枣木锯末
300g
混合点燃
烟熏本源,果木甜香
大米
200g
与锯末混合
吸附焦油,柔和烟熏感
花茶
30g
增香防苦
茶香中和,提升层次
辅助料
鸡油
50g
成品表面涂抹
保湿增亮,锁住烟香
植物油
1500g
炸制用
高温定型,形成脆皮
⚠️ 四、制作要诀与食用建议工艺关键:
抹糖色前需彻底擦干鸡身,否则易炸油或上色不均。
卤煮后需充分沥汤,避免熏料受潮熄火。
熏制时勤翻动,防止局部烟熏过重导致苦味。
食用方法:
冷食为佳,撕成细丝佐酒或配茶;若复热需隔水蒸透,保留酥烂口感。
保存特性:
烟熏工艺赋予抑菌性,常温下可保存7-10天,久贮风味更融合。
💎 堠堌熏鸡的工艺精髓在于“老汤卤煮”与“果木长时熏染”的结合,通过精准配比二十余味香料与分阶段火候控制,实现“香透肌理、酥而不散”的极致口感。此配方与技法已被列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鲁西菜系的活态传承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